English

修建加拿大铁路的中国人

2000-08-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130年前,刚刚建国的加拿大为确保地大物博的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不惜远隔重洋招募华工帮助修建从大西洋到太平洋横贯加拿大的太平洋铁路,万名华工因此漂洋过海,而且数以千计的华工为此献出生命。

15000多名中国人冒着沉入大海的危险远涉重洋在异国他乡空手掘金山,他们对加拿大的领土完整、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一批批华工后代走出他们祖辈、父辈泥泞的小路而直接参与到加拿大的主流社会中成为国会议员、著名建筑师、工程师、医生、教授、律师奠定了基础。

云南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画册《枫骨中华魂》(李宁玉编著),记录了吃尽千辛万苦的华工的奋斗历程,是一本浓缩了加拿大华裔华侨奋斗史的书。本版内容摘自该书。

船上的华工毫无人道待遇可言,当船扬帆启程时,舱门即被封闭上锁,被招募的华工形同囚犯。从那个手持空饭碗的汉子空洞的眼神里,你是否能感受到这“浮动的海上地狱”中饥饿和死亡的信息?

19世纪末叶,当太平洋彼岸的加拿大急需招募万名华工时,中国满清统治正从极盛走向衰败,内忧外患,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中国广东,这个地处珠江三角洲的省份,人多地少的状况使台山、新会、开平、恩平几县绝大多数依靠土地吃饭的农民,有一半常年不得温饱。珠江三角洲又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地区,从1851年到1908年发生的特大灾害就有35次,造成十几万人死亡,流离失所的农民遍布城乡,真可谓哀鸿遍野,民不聊生。饥寒交迫中的农民没有选择职业的条件,也无法恪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纷纷走向大洋彼岸。

冰天雪地的加拿大,给出身在中国南方的华工带来了生平没有品尝过的滋味。在寒冷的山谷里,在看不见村庄看不见商店也看不见亲人的地方,华工们使用着简陋的手工工具,开始了艰苦的工作。悬崖深谷里的劳动,考验着这一批批从太平洋彼岸招来的中国人。

1885年11月7日,太平洋铁路的最后一颗钉敲下了!

加拿大政府投资的这项浩大工程提前完成了。铁路连接了加拿大的东部和西部,化解了卑诗省加入美国的危机,也给加拿大的工商业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正如加拿大第一任总理麦当劳所说:没有华工,太平洋铁路就不可能如期完成,也就不可能有西部的开发。

1885年太平洋铁路完成后,加拿大不再需要华工,便开始对中国人征收人头税,即每人交50加元,才能获准入境。人头税在1885年每人为50加元,1900年将人头税的数额提高到100加元,1903年人头税数额再次提高到500加元。在当时,这真是一笔相当可观的钱!如果以1880年太平洋铁路公司以每亩地2.50加元的价格卖给居民,500加元可以买200亩土地。

这条铁路的建成,印证了麦当劳总理的政治远见和魄力。如今,政治家兴致勃勃地带着内阁们去参加庆祝会。因为使用廉价华工,原本可能破产的安德东克不仅赚了300多万美元,而且成为美洲铁路史上的名人。政治家成功了,承包商赚钱了,加拿大人有了大动脉了,可是,为铁路付出血汗和生命的华工,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呢?

民以食为天。开餐馆是当年华人在加拿大最普遍的职业之一。经营者起早贪黑,营业时间为早上6点至凌晨2点,每周7天,天天如此。华人经营的西餐价格很低,猪排套餐包括猪排、餐汤、面包、薯条、青豆和咖啡,售价0.25加元。开餐馆的华人硬是要把脏累苦愁几种滋味全尝遍,才能赖以生存!

当时当地的报纸曾这样描述华工的劳动场面:“千百名华工,犹如聚集的蚂蚁,以十字镐、铁锹及手推车为工具,正忙于姆迪附近的山坡上,各种工具敲打铁木器件的声音,合奏出一曲生机勃勃的兴建铁路的乐章。”

出生在蒙特利尔的唐人街的华裔孩童。

太平洋铁路修完以后,回到中国去,是绝大多数华工的初衷,也是他们期望的路。1885年10月,第一批华工回国了。但是,正如多伦多大学研究劳工史的副教授劳瑞·麦克多威尔所说:“大多数的中国人一到这里是契约工人,他们一无所有,不可能自己来加拿大。所以太平洋铁路公司为他们预付了来时的船票,他们需要工作很长时间才能还清。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劳动就意味着一无所获。修完铁路后,很多人想返回中国去,但因为他们工资太低,买不起回国的船票,只好留在这里了。”《金山月饼》的作者汤森说:“安德东克曾经承诺给每个中国人回去的船票,当铁路完成后他没有遵守他的诺言,没有给中国人回去的船票,中国人不得不留在这里。”

雄伟壮观的太平洋铁路桥。

1989年9月,又一座华工纪念碑在多伦多天虹体育馆西北面入口处揭幕。纪念碑旁矗立着来自落基山的巨石,触景生情,使人们联想到当年华工开山辟路的艰辛。

100多年前,在差不多与纪念碑竖立的同一地点,不少人在此迎接第一列从西部温哥华开来的火车。他们欢呼庆祝,但没有人记得为建筑铁路而牺牲的华工,没有人记得他们的努力和贡献。纪念碑的建立,标志着华工与铁路同在。多伦多华工纪念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